机遇与努力,让表现出色的叶林秀在这个九月开学季,幸运地踏入了清华园这座神圣的求知殿堂,去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实现更大的法律人梦想。
带着求学感受和对单位的牵挂,小叶同学给小编发来近一个月的清华印象,托转给院里的领导和同志们,以代学习与思想汇报,并致问候。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想“证明自己还好好地‘活’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让我们来一起分享这篇来自水木清华的真挚问候,也衷心祝愿叶林秀在最美的时光于最美的清华成就更好的自己,为今后所热爱的检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果说,对于全日制研究生,考上清华是他们人生中最骄傲的事情,那对于我,公诉人班①中的一员,考上清华,则是我人生中最幸运的事情,因为我辟开了另一条蹊径实现了自己的“清华梦”。
从8月29日报到,至今已近一个月,初来的几天,感觉日子过得很慢,一切都是陌生的,需要不断发现、学习,面对这片园子和园子周边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试着骑自行车绕校园一圈,看看她到底有多大;试着每顿饭都换个食堂,看看到底哪里的菜好吃;试着每堂与法律相关的课都去听,以显得我们很好学……那几天,每天晚上躺下便呼呼大睡,日子再充实不过。过了几天,又感觉时间突然变得快了起来,渐渐不够用,必修的专业课、公共课再加上每周要旁听的课程,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走路开始快了起来,食堂只固定去离教学楼最近的清芬园。观看研究生迎新晚会时,我的同班“冠冠”②同学说;“如果我们能在清华多待几年就好了。”是啊,一年的时间真得太快,可我们都想慢慢过。
学校安排了两周的法学专业强化课,涉及民法、知产、刑法、刑诉等多个部门法课程以及一些教务课程,那些曾经只能在教科书上、新闻媒体上看见的“大咖”,纷纷出现在面前,让我心里好一阵激动,很多老师的课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黎宏老师的《清华精神与清华法学院》。最早知道黎宏老师是有一次参加我们江苏省检察院组织的视频讲座。黎老师讲授了《财产犯罪中的占有问题》一课,他的思路很清楚,剖析很有层次,引人入胜。但在这次专业强化课上,黎老师是作为法学院党委书记的身份给我们讲了“清华精神和清华法学院”的概况。画风突然变得活泼,甚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什么是清华精神?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毫无疑问,我们都会有共同的感受,就是清华精神最核心的部分--爱国精神。黎老师用众多清华事例讲述了爱国精神在清华的体现和传承。这让我想起清华园站,虽然2016年11月1日起,为配合京(北京)张(张家口)高铁工程施工,“百年老站”清华园站彻底停止办理客运业务,但这座老站曾经为革命输送了无数的战斗力量,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日历程中的光辉一页。研究生迎新晚会上,一名同学的发言引起大家的注意,不是因为他长得帅,他说的话好听,而是因为他的身份。几年前他也是一名清华的研究生,和众多人一样,青春活泼,对名校生活充满期待,但是入学后没多久他就选择去参军。他说:“所谓的岁月静好,其实都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这句话只有当兵了才体会得更深。”他去了最艰苦的部队服役,时刻谨记自己是一名清华学生,最终载誉归来。他用行动证实了爱国精神在今天的清华校园里依然生生不息。
清华法学院有着怎样的历史?清华法学院1929年创建,1952年被合并到其他学校,1995年才恢复法律系,一路走来,实属不易。清华法学院在中国法学名校中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是后起之秀,尤其是刑法学,2016年中国法学创新网发布的最新法学各学科十强排名中,清华的刑法学排名第一!这是一代代清华法学院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杨国华老师的《清华学》。这个研究国际法的老师给我们讲了一门他自创的学问,着实有趣。清华学是一门研究清华的历史、名人、校园、美文等内容的课程。杨老师的上课方式可让我大开眼界。为了引起大家的兴趣,产生课堂互动,上课一开始杨老师就面对面建群,全班200多人入群聊天,杨老师在群里发了一篇他写的关于清华学的论文,给学生五分钟时间浏览,在群内畅所欲言,并随时提问,杨老师再择代表问题让同学们讨论。其中讨论的比较激烈的问题之一是:清华学的内容是否要包括美食?同学们各抒己见。思路清晰、口齿伶俐的同学脱颖而出,真可谓清华学生个个都才华横溢。其中,部分同学反对将美食放入清华学。理由是:清华的美食没有自己的特点,并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体系。我也是一名反对派。据我这么多天在食堂的用餐感受,虽然清华有19个大大小小的食堂,但是品种上无外乎是煎炒炸炖,常见菜品,甚至如某同学所说清华食堂里的菜根本不能称之为“美食”,只能称之为“食物”,所以研究清华美食可能并没有什么新颖的地方。如果仅仅因为清华食堂多而去研究的话,就没有意义了。但是加入美食这一章节也未尝不可,我建议可以从清华食堂的命名,每个食堂的历史,清华自创美食及其影响等方面展开,而不是单纯的写美食。《清华学》课程结束后我们仍意犹未尽,沿着文章里的描述把园子又走了一遍,以后可能再没有机会上《清华学》的课,但我们可以自己去探寻清华学应有的隽永内涵。
张明楷老师的《法学研究方法》。这可能是每个法学生都期待的一堂课。我2009年本科入学时,用的刑法学教材还是“红皮书”,大三时班里就几乎是人手一本“大黄书”,第三版、第四版、第五版,版版都入手。虽然我从来没有完整的读完这些书,但是总感觉,作为一名法律人,张老师的书是标配,后来又购入了张老师《刑法的私塾》《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等著作,有空的时候翻一翻,总能从心底里感到踏实,不过分地讲,这些书仿若刑法“圣经”一样存在于每个法学生的心目中。
9月5日上午9点,明理楼214教室座无虚席,张老师走进来那一刻,掌声响起。中间,又数次掌声。我不曾见到哪一节老师的课获得过这样的掌声。我以为我记得学习笔记已经很详细很认真了,但是当天晚上,微信朋友圈就有人开始转发张老师该堂课完整的学生笔记,几乎一字不差,后来很多天,又以各种形式、标题转发,我真的被震撼了,法学界对张老师课程的渴望太强烈了,我愈发感觉自己万分幸运,能亲临现场,并拜入张老师门下。
张老师教给我们做法学研究时要避免的八个错误,包括不要追随强势理论、不要固守先前理解、不要误信逻辑结论等。我个人理解张老师是希望每个法学生都要有批判的思维精神和解释法律的能力。其中有两点让来自实务部门的我感触最深。一是不要期待立法、司法解释。工作四年多,虽然办的案件总量不大,但是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因为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就不太敢突破,司法部门被动机械地等司法解释的现象比较普遍了。去年底我们院遇到了行为人用盗窃了的他人身份证大量购买火车票,乘车往返于徐州周边等地伺机作案的案件,公安机关不知道这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因为《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的“盗用身份证件罪”要求达到“情节严重”,但是暂时又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明确什么是“情节严重”,后来我们院在上海铁检系统内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功起诉了该案,获法院有罪判决,一定程度上为后续同类案件办理提供了有益的指导。这是正确进行刑法解释的好例子,颇有司法实践意义。二是不要走向形式法学。刑法解释时需要同时满足结论不超过文字可能具有的含义和符合法条的目的两个条件。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可能会更重视法条的形式含义,从字面意义去理解法条,更有甚者从字典中寻找刑法用语的含义,导致很多根本没有侵害到法益的行为也被认定为犯罪。陆勇销售假药案能构成犯罪吗?将没有获得进口许可的药品认定为“假药”,这样的规定真的合理吗?天津大妈摆摊打气球案真的能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吗?等等,实践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行为到底构不构成犯罪,司法机关不应该仅仅根据法条的形式规定得到“是”的结论,更应该根据法益保护原则进行实质解释,从而得出更加符合正义的结论。张老师这堂课可能是法学生一生都要学习研究的课程,意义深远。
张建伟老师的《像法律人一样思考》。张建伟老师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时,我们的第一反映就是“哇,这么年轻”,他背着双肩包大步流星走进来,身上微微出了些汗,手上戴着运动手表。我赶紧百度了下,简直不能相信一个66年的人有这么好的精神状态,简直和80后一样啊!果然,他的课程犹如他的精神面貌,充满了活力,引人入胜。今天,他没有讲刑诉法,而是通过简单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法律人应该具有的素质以及司法实践中法律人的“丑陋”形态,形象生动,引人深省。一名合格的法律人应当具有证据意识、权利意识、无罪推定基本精神、是非观念和判断能力等要素。在面对如今这个“躁动”的社会,法律人尤其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在新闻媒体舆论一片哗然时,法律人一定要镇定自若、谨言慎行,不妄加议论案件,静待正义的司法裁判。
不得不说的一段---清华体育。黎宏老师开玩笑地说,外面的人来清华,不知道的还以为清华是个体育学校呢。东操、西操、紫荆操场、各类球场、游泳馆,清华的体育设施非常齐全,应有尽有。校园处处可见“无体育,不清华”、“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等大字,更有老一辈的清华校友回校后,激情澎拜地说:“我们完成了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任务了!”。确实,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是现在的年轻人,能多懒就有多懒。下班了玩手机,周末了叫外卖,很少再花时间去锻炼身体。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有颈椎病、肩椎病、肥胖等各种问题。但是在清华,你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就算学业、工作再忙的人晚上也要去跑几圈,各操场上总是满满的人,偶尔你还能遇见那个“像风一样的男子”③,清华的各项体育运动在全国学校中也是数一数二。当然最闻名的就是今年清华重拾“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传统规定了。在这种氛围的强烈感染下,我每天晚上也心痒痒地去操场跑几圈,跑完一身轻松。等毕业那天,如果学术上没有取得大的成绩,至少我还强壮了体格,磨炼了意志力呢!
细细数来,从今年9月初到明年7月初,再去除中间的寒假、各类节假日和周末,我们公诉人班的同学们在清华真正学习的时间不到十个月。这十个月真的太宝贵了!我该做些什么?
做一名真正的“学生”。来这里以前,我一度以为,学校对于非全日制的公诉人班会“法外开恩”。上课考勤不会太严格、课程作业不会太多、毕业论文不会太卡关,但是后来才发现一切都是那么“平等”。不管你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只要你是清华的学生,就必须严格遵守清华的各项规定,清华也是以严厉的纪律要求闻名的。来这里学习,我必须端正态度,明确目标。多捞点“干货”,少整些“泡沫”。外面的大好河山再美,也不及图书馆内的书香卷气芬芳。我要珍惜每一次上课和导师课的机会,尽一切可能阅读国内外刑法著作。我希望等我毕业那天,我的刑法理论能达到一个高度,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
做一名真正的“明理人”。清华大学法学院明理楼,是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亲自定名。喻义“读书明理”,就是希望法学院的学生不仅要明白法律的规定,更要懂得人生的道理,做一名明辨是非曲直的人。
做一名真正的“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乃清华之校训,“行胜于言”乃清华之校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世世代代清华人都是实干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祖国的繁荣富强。作为来自司法实务部门的我,更应该在这里展现实干精神,并将在这里学习到的宝贵知识不打折扣地带到检察事业中去。
时间很快,我只能认真仔细地品味在这里的每一天。期盼遇见清华,时时珍惜,成就更好的自己。
作者注:① “公诉人班”是指经最高检推荐,参加考试选拔进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的法学硕士组成的班级,因第一届只有公诉条线参加,故称“公诉人班”,现虽也有侦监条线,但是清华沿袭传统,仍称“公诉人班”,2017年公诉人班共有15人,刑法学专业9人,刑诉法学专业6人。②“冠冠”是笔者公诉人班的同学,刘冠男。③“风一样的男子”是指副校长施一公院士,施院士在学校非常有名,是“明星”教师,因喜爱运动,经常夜跑,被同学们喻为“风一样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