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茨的文笔不仅风趣幽默,同时犀利无情。在他的笔下,有的大法官像“头脑简单的野猫,除了将美国撕为碎片,一事无成”,有的大法官“粗鲁得无法容忍,尖刻到无理取闹”,更有大法官像“卑鄙阴险的暴君,道德和智力的双重侏儒”。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只有通过特殊性,通过具体的案件、法官、律师才能展示司法的真正情境。法律史不只是骨骼和框架,必须有血有肉,有具体生动的法律人、案件,才能引人入胜。怎样有趣地展现法律人的丰富多彩及其司法活动的生动情景?由著名法律学者伯纳德•施瓦茨撰写、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民主的进程:影响美国法律的十宗最》堪称范本,让读者兴趣盎然,回味无穷。
本书没有机械呆板、面面俱到地阐述美国司法的机制与运行,更没有高深莫测地论述其法律史的整体概况,而是着眼于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法律、具体的案件。“最高法院历史上十个最佳裁决”“最重要的十场审判”,就是如此,这些案例故事启迪我们在司法工作中关注法律人,关注司法人员的主体作用,保障司法官独立司法。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推崇典型案例庭审直播,就是很好的做法。
《影响美国法律的十宗最》不仅叙述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案件,也将美国最高法院以外的法官与判决列入其中。“联邦最高法院之外的伟大法官”“联邦最高法院之外的十大判决”启迪我们,虽然最高法院审理大案要案至关重要,但相比之下,人数更多、审理案件更多、与普通民众联系更多的,是基层法院,因此,审判工作一贯倡导向基层倾斜,上下结合,统筹兼顾。
基层法院与法庭对国家宪政的发展方面,同样功不可没。在“大理石殿堂之外的卓越法官”和“圣殿之外的法律丰碑”两章中,作者揭示了最高法院所创造的众多重要法律原则起初都产生于州法院的判决之中,如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之前,或者说是美国宪法生效之前,州法庭就已经开始行使合宪性审查的权力了,其行使司法审查权的一个最典型案例就是“贝亚德诉辛格尔顿案”。又如,一位不知名的州法官作出一项著名的关于宪法体制的判决,该案判决成为关于第一修正案的划时代的判决,最终影响了联邦最高法院。
本书不仅关注法官,也关注律师。因为法律“是由法官和他的搭档共同创造的”,“最伟大的十位律师”就以“法官的伙伴”为题,与法官并驾齐驱。法治社会,律师的作用不可小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许多冤假错案的发现与纠正,律师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章节启迪我们,在司法办案与普法教育中,律师都不可或缺,必须集思广益,重视发挥律师的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标新立异,不仅展示法官及其判决中优秀的部分,也展示其中的糟糕部分。“十位最糟糕的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最高法院最受诟病的十大判决”“最高法院以外最受诟病的十个判决”,不一而足。法律审判中的故事,并非总是锦绣华美,并非只涉及优秀的部分而对缺点错误往往讳莫如深,即使有所涉及也绝不指名道姓。译者周杰评价,“作者点评其中人物、事件和判决时笔触犀利,不留情面,叫人读罢酣畅淋漓,同时,也可从历史的教训中获得教益”。
施瓦茨的文笔不仅风趣幽默,同时犀利无情。在他的笔下,有的大法官像“头脑简单的野猫,除了将美国撕为碎片,一事无成”,有的大法官“粗鲁得无法容忍,尖刻到无理取闹”,更有大法官像“卑鄙阴险的暴君,道德和智力的双重侏儒”。
其实,审判中的缺点、错误、瑕疵在所难免,即使是那些威严如山、手握法槌的法官们也不例外。物极必反,司法机关封闭信息,对缺点错误保密,会欲盖弥彰,引起其他方面的过度关注,各种猜测、诬陷接踵而来,反倒不如自己主动说明真相,获得理解为好。对法官及其糟糕判决的曝光,会让公民理解法官也会犯错误,并坦然接受法院与法官的错误。而一味地遮遮掩掩,让公民误认为法官白玉无瑕,一旦发现点滴错误,就揪住不放,群起而攻之,反倒对良好的法治生态无益。
本书同样为我们所特别关注的是“十佳联邦最高法院异议意见”,展示了不同的法律思维或者法理角度产生的分歧。判决的最理想状态当然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法律依据充分,但因为客观原因,有的案件确实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即使是参与庭审的法官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虽然判决书是依照合议庭甚至审判团的多数意见作出的,但判决书中没必要讳莫如深,不提及异议意见。这或许是一个可以争议的问题,但在判决书中展示异议意见,全面客观地展示审判过程,让当事人理解接受法院的多数意见判决,对法治理念的确立反而更有助燃之功。而今,我国一些法院也尝试在判决书中展示不同意见,反映出锐意改革的探索精神,也是对法官司法能力与独立性的有效考验。
本书中“十部最伟大的法律电影”,借助影视作品宣传法律,值得我们借鉴。法律是魔镜,从中可以看到时代和社会的映像,而影视艺术更像是今日的魔镜,可以从中找到法律的影子。美国的法治类电影兴旺发达,其中的优秀作品甚至可以作为司法教材。相比之下,我们的法治类影视作品还比较匮乏,数量少,质量堪忧。通过影视学习法律,自然比坐在教室里死记硬背法律条文有趣、也容易得多。最高检影视中心出品的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收视率极高,足以说明老百姓普遍喜欢优秀的法律题材影视剧。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包括司法工作者用心创作,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推动普法教育,推动法治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