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果不其然。
忙完案牍的工作,难得有整块的时间,便利用起来读了院里新发的几本书。《新论语》、《沉思录》、《中国梦》、《精神的力量》、《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一过目,皆有收获。而印象最深的则是《苦难辉煌——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从哪里来?》一书,习近平总书记曾推荐阅读这本书,并要求领导干部读点历史。我被这本书深深打动,反复读了几遍,做了30多页读书笔记,收获是满满的。
《苦难辉煌》由十二集同名大型电视纪录片改编而成,原著是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博士生导师金一南教授,改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高级记者、职业纪录片导演、曾经5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徐海鹰大校,该片作为重大题材创作得到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等领导的直接关心,创作和拍摄团队是国内一流的,代表了国内革命历史专题纪录片的最高水平。该片的突出特点是作者与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开国元勋后代、党史军史37位专家学者对话,具有颇高的权威性和很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书中穿插了上百幅珍贵历史资料图片,图文并茂,震撼人心。
读《苦难辉煌》,让我第一次了解了真正的红军长征和真正的红军长征精神,深刻理解了国共两党的根本分歧以及历史和人民选择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的根本原因,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员纯洁性教育。
红军长征精神永远不过时。作为70后,以往对于红军长征和红军长征精神的了解大部分是通过历史教科书和影视作品获得的,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五次反围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主力胜利会师,这些既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看到的大都是胜利和辉煌,陌生的是我们不知道的失败和苦难。《苦难辉煌》这本书恰好弥补了教科书上的不足,亲历者的口述、珍贵的图片、翔实的历史资料,使我第一次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了红军长征。
都说红军长征苦、长征难、长征累,长征到底有多苦、有多难、有多累,读完这本书有许多活生生的事例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后的湘江战役是整个长征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巨大的流血牺牲将湘江水染成了红色。29岁的师长陈树湘受伤后被俘,他从腹部伤口处扯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仗打完后红军从8万6千人锐减到3万多人,而这支部队最终到达陕北时剩下区区7000人。飞夺泸定桥,则是形势所逼。红军到达安顺场要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必须过大渡河,夺取泸定桥成为唯一选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当年石达开起义军全军覆没的悲剧,英勇的红军战士用惊人的速度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完成了任务。当时负责开路的团政委杨成武晚年回忆说:“天黑了,下起倾盆大雨,部队一天未吃饭。羊肠小道被雨水冲洗得像浇上一层油,三步一滑,五步一跌,队伍简直是在滚进。24小时走了200里路,还是崎岖山路,一生中从来没有在这么短的时间走过这么长的路,当时叫要桥不要命。”爬雪山,则难在装备差,没有御寒衣物,其中写到一个细节,“不到30岁的军团长林彪不断昏厥。年近60岁的董必武也在其中。他回忆说:空气越来越稀薄,那些坐下来休息喘气的,就在原地冻僵。”而过草地,不仅缺少吃的,更危险的是在荒无人烟的沼泽地带,稍有不慎就陷入泥潭。真正的红军长征精神最根本就是坚持,邓小平同志说长征就是“跟着走”,跟着大部队走,跟着共产党走。
今天我们学习红军长征精神,虽然物质条件、工作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坚持理想信念,坚持为民宗旨,坚持公正执法,却一刻也不能放松,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一生的长征。“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时刻警醒我们,“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我们要永远牢记和努力的方向。
信仰是个根本问题。信仰是理想,信仰是追求,信仰决定走什么样的路。不仅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一个政党也是这样。国共从合作到分裂根本原因在于信仰不同,所以道路也根本不同。孙中山先生早年向往社会主义,但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他要的是三民主义,不是苏俄的无产阶级专政。他曾说,只言组织,莫谈主义。为了加强国民党的组织,他同意代表工人农民利益的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必须服从国民党领导。而年轻时向往苏俄革命的蒋介石到莫斯科考察后发现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截然不同,所以他认为他的心腹大患,不是国民党内部左派右派之争,而是同共产党的决战。
历史留给人的机会是宝贵的,而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1927年国共分裂,跟共产党走,还是跟国民党走,这是一个根本的道路选择。朱德、刘伯承、贺龙都已经在国民党军中拥有一席之地,他们都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选择了跟共产党走。在历史的潮流中,人很容易被裹挟,特别是小人物,是什么力量让当时还是小军官的陈毅、徐向前毅然决然脱下旧军装?是信仰,是追求,是人生志向。
共产主义信仰像黑暗中的火炬,像神话中不灭的神灯,从一个人手中传到另一个手中。中国工农红军就是这样一支队伍,伍中豪牺牲了,带出了寻淮洲;寻淮洲牺牲了,带出了粟裕。在共产主义旗帜下,无数共产党人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信仰是一个人的主心骨,失去信仰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信仰是一个政党的旗帜,失去信仰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苏联共产党由信仰危机造成的亡党亡国是一个深刻教训。1991年6月,美国的苏联问题专家,在对苏联意识形态调查后发现大多数上层精英分子已经转而支持资本主义制度。而布尔什维克早期的领导者由忠诚的革命者组成。后来许多人入党“不是由于献身于某一意识形态,而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和权力。”一名政府官员说,“我当然是一名共产党员,但不是共产主义者。”有学者调查“苏联共产党代表谁?”,竟然有85%的受访者认为苏联共产党代表党的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这样一个严重脱离民众的政党,在关键时刻被抛弃也就不足为怪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强调,“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多么的不容易”。中国的道路是由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走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是我们唯一不二的选择。
忠诚意味着担当和牺牲。共产党人除了为党工作、为人民谋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权力是人民给的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利益就是贪污,就是渎职,就是背叛党的宗旨和信仰,这与革命战争年代的叛徒没有什么不同,他就不配做一名共产党党员。
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年代,忠诚者死,背叛者生。瞿秋白、方志敏、刘畴西等被俘宁死不屈。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名篇《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而中央政治局委员顾顺章、中央政治局总书记向忠发、红二军参谋长龚楚等屈膝叛变,给革命事业造成严重损失。更有甚者,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张国焘拥兵自重,向党要权,不惜对抗中央,另立“中央”。正所谓“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忠勇奸佞自有历史评说,忠勇者高贵的灵魂瞬间划过历史的长河流芳百世,卑鄙的叛徒则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遭世人唾骂。
忠诚是检察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作为党员检察官就是要忠诚于党的事业,就是要忠诚于祖国和人民,就是要忠诚于宪法法律,就是要坚守为民务实清廉底线,不讲条件,不讲代价,认认真真完成本职工作,就是要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法核心价值追求和根本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
《苦难辉煌》是一部厚重的书,不仅在于它的重量,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更在于它翔实、客观、真实的历史资料,它再现了鲜活的历史,是学习党史军史的宝贵教材。掩卷而思,读书心得虽然肤浅,写下的文字虽然苍白,但《苦难辉煌》对我的教育着实是深刻的,对我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也确是永恒的。
(编辑:王赈)